文物鉴赏常识之-漆器篇

  • 发布时间:2024-01-22 18:30:18   发布者: 南江博物馆   查看:0次   来自: 南江博物馆
  • 据《韩非子•十过篇》记载,我国是虞舜时开始使用 漆器的:“尧禅天下,虞舜受之,作为食器,斩山而财之,削 锯修之,迹流漆墨其上,输之于宫,为食器……舜禅天下, 而传之于禹。禹作为祭器,墨染其外,朱画其内。”然而.近 年来的考古发掘资料证明,我国使用漆器的历史要比文 献记载的早得多。如1978年在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原始 社会遗址中出土了一件木胎漆碗,表面髹饰朱漆,距今已 有六千多年了。

          仅现有材料看,漆器手工业形成一定规模,出现有较 高工艺美术价值的制作品是在商代,当时,工匠们已经用 色漆和雕刻来装饰器物,并以松石、摞钿、蚌泡等作为镶 嵌花纹。河北藁城台西商代遗址出土的一批漆器残片,制 作精致,达到了很高的工艺水平,就是明证。

          战国时代,漆器工艺更加蓬勃发展。从湖北江陵和湖 南长沙楚墓中出土的大批精美的漆器看,这些漆器的制 作技法已达到很高的水平。漆胎类型有旋木的,有用薄木 加裱麻布的,有用夹f的,也有用皮胎的。漆器的品类已 普及到一般的生活用品,如饮食用的耳杯、大盘,化妆用 的奁盒以及几、案、盾、矛柄、彩漆雕托板等。其装饰方法, 有彩绘、有针刻、有银扣、有施金彩漆。图案有云龙、鸟兽、 云气等,结构组合,谨严精审,与器物十分协调,富有装饰 性。图案色彩鲜明,笔法生动有力,尤其是彩绘车马人物, 姿态活泼优美,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是战国绘画作品 的杰出代表,在文化史上也有很高价值。

          两汉时期,漆器工艺可以说达到了高峰。西汉漆器上 承战国而又有所开拓,有些器物十分相似,有的则无论形 制、技法都为战国所未见。这时期漆器品种繁多,如漆盘、 漆镜匣、漆耳杯、漆碗、漆案、漆棺、漆枕及化妆用盒等等, 可以说各体皆备,从中可以看到,汉代漆器的图案设计及 漆画已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在装饰技法上,西汉不仅 有纯用针划作装饰的,而且发展到在针划纹中加朱漆或 彩笔勾点,使花纹更加灿烂生辉。商代已出现的在漆器上 贴金箔花片的技法,在汉代中期开始流行,而且镂刻精 细,形象生动,与金、银扣、箍、彩绘描漆相结合,成为一种 异常华丽的漆器工艺。

          魏晋六朝的漆器,夹胎技法发展到高峰,甚至出现 用夹胎来制作佛像的。《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就有 《梁简文帝为人造丈八夹"'金荡像疏》一文。制作这种丈 八夹纟•‘造像,所需的技巧之高,工艺之复杂是难以想象 的,说明漆器的应用又开拓了崭新的天地。

          唐宋时期的漆器,其装饰技法向更加多样化发展,首 先从楚、汉的银扣、金铜扣发展成为“金银平脱。”银扣和 平脱,都是将金银薄片以胶漆粘于漆眙上,所不同的是, ,平脱做法,系将金银薄片刻成空花纹样(有如剪纸).将它 粘在漆胎上,经过髹涂二三层面漆,进而打磨显出花纹, 再推光而成。平脱花纹上较大块的地方,有的还镑刻了精 细的毛雕,显得更为精美。其次,唐代还创造了剔红,这种 技法在宋元得到极大发展,并成为明清漆器中一个大的 类别。据《髹饰录》记载:“剔红,即雕红漆也,髹层之厚薄, 朱色之明暗,雕镂之精粗,亦甚有巧拙。唐制多印板刻平, 锦朱色,雕法古拙可赏,复有陷地黄锦者。宋元之制,藏锋 清楚,隐起圆滑,纤细精致。又有无锦文者,其像旁刀迹见 黑线者极精巧。”宋代,嵌螺钿漆器和刨金漆器在继承前 代的基础上有很大发展。《西湖老人繁胜录》中曾提到螺 钿交椅、螺钿投鼓、螺钿鼓架、螺钿玩物等等,说明南宋时 期螺钿器已被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了。另外,刨金漆器也 开始出现。江苏省武进县宋墓中出土了三件实物,它是刨 金与斑纹地结合地早期做法。

          元代漆器,名匠辈出,艺臻绝境。这时期的作品类别 繁多,其中以雕漆发展最为显著,特别是元末明初的嘉兴 西塘的名漆工张成和杨茂,将雕漆工艺推向了历史的顶 峰。这两人技术全面,作品题材广泛。张成喜爱以花卉为 题材,其作品髹漆较厚,多雕盛开的大花朵,旁衬含苞欲 放的花葩,枝叶肥厚,舒卷自如,雕工浑厚圆润,不露刀 痕;杨茂的同类作品,则用漆不厚,刀法娴熟,花卉表面略 显平滑,而在平滑的花瓣和叶面上,刻以阴线花筋叶脉, 给人以娇嫩、淡雅、清新之感。在处理山水人物题材时,张 成的画面疏朗,景物深远,空旷辽阔;杨茂则多以近景为 主,突出人物的各种活动,手法细腻。他们的这些风格,对 明初的雕漆工艺影响极大。

    明清时期,我国漆器工艺更趋于繁盛,品目繁多,而 且其制作工艺也有所发展,尤其在描金、螺钿、款彩、镶嵌 等方面,其成功的作品,谨严细致,精美绝伦,有很高的工 艺美术价值和文物价值。这一时期百工炫巧争奇,料不厌 精,工不厌细,也不免趋于繁琐。为了叙述方便,现以《髹 饰录》为依据,对明清漆器进行分类叙说。

          1、 一色漆器

          传世的明清一色漆器,以黑者为多,朱、紫次之,黄、 绿、褐等又次之。此外,金髹也属一色漆器范围,它又名浑 金漆,其金色外露,上面不再罩漆。

          2、罩漆漆器

          罩漆是在色漆或描绘竣工后,上面再罩一层透明漆, 这种工艺早在南宋时期便已流行。其中的罩金髹,是用金 箔或金粉粘着到打了金胶漆的漆面上,再罩透明漆,其优 点是金色受到罩漆的保护,不会磨残。此外还有一种洒金 漆器,即漆地上洒金片或金点,上面再罩透明漆,金点或 金片有大有小,有疏有密,起到装饰作用。它通常作为漆 器的地子使用。

          3、推漆漆器

          描漆包括描漆、漆画、描油三种,顾名思义,即将漆或 油彩等描绘于漆器上以作髹饰,战国、西汉的彩绘漆器皆 可归入此类。但由于雕漆漆器的流行,此类漆器在明清漆 器中所占的比重也较小了。

          4、描金漆器

          描金漆器的制法,系在漆地上先用金胶漆描绘花纹, 趁它尚未完全干透时把金箔或金粉粘着上去。这样可令 漆器金碧辉煌,更富于装饰效果。

          5、堆漆漆器

          堆漆漆器,即在漆器面上以漆灰堆出花纹,经雕刻后上漆,或用模子在堆起的漆灰上印出花纹,然后上漆。这 种技法颇有假雕漆的效果。

          6、填漆漆器

         填漆就是在漆器上做出凹下去的花纹,把不同色漆 填进去,待其干后磨平,使它像一幅设色画。还有一种填 漆是把彩漆填入细而浅的划纹中。这种漆器常用皮胎、黑 漆作地。

          7、雕填漆器

          雕填漆器是明清的一个大类,数量之多仅次于剔红, 以色彩斑斓而著称。它用彩色作花纹,阴文金线勾轮廓及 纹理,有的还做锦纹地,艺术效果绚丽华美。这些花纹有 的是雕后用彩漆填成的,有的是用彩漆或彩油描绘成的, 也的既填又描,两法兼施。

          8、螺细漆器

          螺钿漆器历史悠久,早在商代就出现以蚌泡等镶嵌 的漆器。《髹饰录》称“螺钿古者厚而今者薄”。从实物看, 唐代、五代、宋初等厚壳片的螺钿镶嵌较流行,南宋、元代 起开始流行薄螺钿。明清时期,既有厚者,也有薄者,以后 者为主流。在明代中叶,开始盛行螺钿加金银片器,清代 初期发展到高峰,而且钿片剥离更薄,裁切更小,拼合更 精巧,刻画也更细腻。江千里、吴伯祥、吴岳桢等都是这一 时期的巨匠,其中以江千里声誉最髙。这些螺钿器的钿片 同漆面都是平整的。另有一种取材厚贝壳,施加雕刻,嵌 入漆器,使花纹髙出漆面,成为浮雕或高浮雕,其技法称 之为“镌甸”。清中期以后扬州名漆工卢映之、卢葵生皆镌 甸巨匠。

          9、犀牛漆器

        《髹饰录》为犀皮漆器下的定义是:“文有片云、圆花、 松鳞诸斑,近有红面者,以光滑为美,这里尤其强调光 滑,可见它是不带任何剔刻、镶嵌、堆砌痕迹的一种光滑、 圆润的漆器。其色漆层次多,花纹天然宛转,有如行云流 水,十分美观。清代晚期,南方漆工常把犀皮用到红木家具。

          10、剔屏漆器

          严格地说,剔犀应属于雕漆的一种,但由于它的花纹 离不开几何纹,色彩于刀口内见层次,与其它雕漆有所不 同,因此这里单独归为一类。剔犀漆器在元末明初达到了 历史的高峰,以表面漆色看,不外乎黑、紫、朱三色。其雕 刻的纹饰,虽有剑环、绦环、重圈、回文、云勾等名色,但实 以云纹及其变体为主,故北京文物业又称之为“云雕。”

          11、款彩漆器

    款彩,是在水板上以漆灰做地子,上黑漆或其它色 漆,用近似白描的方法在漆面上勾花纹,保留花纹轮廓而 将轮廓内的漆灰都剔去,使花纹低陷。然后用各种色漆或 色油填入轮廓,成为彩色图画。由于花纹轮廓高起,看上 去很像印线装书的木版。款彩花纹比较粗,可以装饰大面 积的空间,宜于远观,故用在围屏上很适宜。

         12、刨金漆器

          刨金漆器,源远流长,用于装饰漆器,金光灿烂,富丽 堂皇。它在日本被称作“沉金”,而且发展为他们的主要髹 饰品类。然而至明代宣德以后,刨金漆器数量仍很稀少, 这可能与雕填漆器的盛行有关。因为雕填是在彩漆填嵌 的花纹上加刨金轮廓或纹理,这自然比只有划纹填金的 刨金更华丽绚美。

          13、百宝嵌漆器

    百宝嵌,是用珊瑚、玛瑙、琥珀、玳瑁、螺钿、象牙、犀 角、玉石等各种珍贵材料做嵌件而镶成的绚丽华美的浮 雕画面,珠光宝气,相映生辉。它是各种髹饰技法中最为 富丽的一种漆器。它开始流行于明代,至清初达到高峰, 其生产中心在扬州。周翥便是明末扬州的一个百宝嵌漆 器巨匠。

          14、雕漆漆器

          雕漆是漆器工艺中一个最重要的品类,从流传的实 物看,它的数量最多。其制作方法是在漆胎上层层髹漆, 多者达一、二百层,髹到一定厚度,始雕刻花纹。雕漆漆器 据漆色的不同,分为剔红、剔黄、剔黑、剔绿、剔彩、剔犀 等。雕漆在元末明初,达到了历史的顶峰。明代永乐的雕 漆,仍承袭了元末的风格,刀法圆熟光润,藏锋清晰,雕出 的花纹肥厚圆润,饱满丰硕,其器下的款识多以针划刻 成。宣德时,用漆由厚而渐薄,花纹由密而渐疏,款识多改 用刀刻填金。雕漆工艺发展到嘉靖,刀法已不复藏锋,纤 巧快利,剔彩器明显增多。装饰图案,吉祥文字及道教仙 物等内容被广泛用于雕漆题材。到了方历,刀法愈加繁 密,作风更为谨严,而且多在款识中加上干支,使之成为 八字。

          雕漆到了清代乾隆而大盛,刀工锋棱毕露,更加追 求精细纤巧的效果,有的甚至过于繁琐细密。器物种类除 了常见的盘、碗、盒、匣等外,还出现了采用雕漆技法的小 型建筑、车辇、舟船,以至巨大的宝座屏风、桌案床几等。 此外,将雕漆工艺同其它工艺品种相结合,出现了一些新 的品类。如剔红错镌玉,这一品类就是《髹饰录》中所没有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