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玉料
在我国古代文献里,玉是指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今 天人们常说的玉有广狭二义。广义的玉包括玉髓、密县 玉、岫岩玉、汉白玉等,狭义的玉则是专指软玉和硬玉。中 国几千年的玉器的玉料都是软玉,直到清代中叶,硬玉才 由滇缅交界附近输入内地。至于软玉的产地,以前多认为 在新疆和苏联贝加尔湖,但是到汉代,新疆才和内地有往 来,而贝加尔湖地区的玉料与我国已发现的玉料有区别, 故新石器时代玉料的来源,尚待进一步探索。新疆和阗、 河南南阳、辽宁岫岩是我国玉料三大产地/汉武帝通西域 后,和阗玉始输入内地。南阳玉又叫独山玉,独山位于南 阳市北八公里,以其山出玉,故名。岫岩玉,产于辽宁岫岩 县。从质料上讲,和阒玉为上,南阳玉次之,岫岩玉为下, 但近现代的用量反而以岫岩玉最多,南阳玉次之,和阗玉 最少。
(一)、玉器的化学成分为硅酸铝钠。新疆和南阳玉的硬度 为摩氏七级,岫岩玉为三一四级。
(二)、从形状上分别,玉有籽玉和山料两种,形似河卵石的 叫籽玉,在河边采得,在山上打凿采取的叫山料。
(三)、玉的颜色有A种:黄、白、粉、碧、墨、糖、青、岫岩。
一件玉料的优劣,主要从三个方面判断,首先看品 质,羊脂玉为上,其性情柔和润泽,细腻光滑。千层板玉为 下,其性干燥无光,质粗。其次看纯洁度,质地纯净,无石 花杂质为上,带石花,滑瘦,石黄或黑黄等为下。三看颜 色,石质颜色纯正,鲜艳漂亮者为上,色料污淡者为下。质 言之,好的玉器应具备温、润、坚、密四个条件。温是色和 悦目。润是润泽无干燥之感。古人认为白玉如刚刚截开 的肥肉,细亮腴美的样子就是润。坚,指硬度高,钢铁都难 以划动。密是指质地细密。
玉与玻璃料和玉与石最易混淆,但也有较简便的鉴 别方法:与玻璃料相比,玉硬度高,比重大,料硬度低,比 重小;玉器长年有光,无气泡,料年久变暗,有气泡;玉破 损处是暗渣,料破损处是亮渣;在光照下,料边棱与中间 色不一样,玉内外颜色一致;敲击时,玉的声音悦耳,料声 剌耳。玉与石相比,以玉充石,粗看很相似,但石不温润, 亮光强,不透明;与真玉相磨擦,玉无变化,石会起条纹。
二、传世玉与出土的区别
玉器有传世品与出土品之分。传世玉一般呈原有状 态。出土玉因在地下埋藏过久,受矿物质浸蚀,凡出土者 都有咬锈斑沁痕迹。鉴定一件玉器有两种方法,一是每一 时代的玉器都有其特点,表现在大小和风格上,凡大小不 合尺度者定非出土古玉,风格是一种神似,赝品一定难以 神似。二是出土古玉咬痕累累,凹凸不平,土中埋藏过久, 光泽自会暗淡,色泽鲜明者不是出土古玉。
改制或修复的古玉器虽然玉料不假,但规格、纹饰不如真的那样协调,和谐,敲叩时,整玉声音清脆,修补复原 的声音黯哑。
三、时代特征
在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即有玉器 发现,不过,到良渚文化时才达到新石器时代玉器的极盛 期。良渚玉器式样繁多,礼器有琮、璧。装饰品为玦、璜、 镯、环、坠、珠、管、锥形饰、蝶形饰等。生产工具有心、凿、 刀。武器有钺。其显著特征是,造型富于变化,一种器形 有大、小、长短,纹饰有鸟纹、云雷纹、兽面纹。良渚文化的 软玉雕是我国最早的软玉雕。
确定无疑的夏代玉器目前尚未发现,或以为二里头 文化即夏文化,该文化的玉器制作十分精致,除生产工 具、武器外,还有圭、琼、牙璋等礼器,方形饰、柄形饰、臂 环、锥形饰等装饰品。
商代的玉器出土地域大大增多,品种也极为丰富,有 礼器大琼、组琮、圭、璧、环、援、壤、块、苴、盘,工具斧、凿、 锯、刀、纺轮,仪仗武器戈、矛、戚,装饰品笄、钊,像生器则 是将玉雕成动物形如虎、熊、鹿、猴、马、牛、狗等。这一时 期的玉器纹饰有浓厚的图腾味,如龙被大量装饰在器物 上,有的一件玉器就是一条龙的造型。
周代,玉仍是一种贵重物品,祭祀朝聘,礼仪大典都 离不开玉。在造型,纹饰及制作方法上,西周早期与商代 晚期无大的区别。从西周中期起,玉器造型趋向写实。各 种玉器纹饰中,最引人注目且颇富特征的是凤鸟纹,均侧 立、弯曲、长嘴、高冠、圆眼、长尾上卷。流行双龙纹。
从西周中期开始的写实风延续到了春秋,使春秋玉 器在整体上仍保留前代的特点,但动物的写实性B不强, 而是渐渐图案化,新出现的有虎鸟形佩、牌形饰等。这一 时期的器物多为素面抛光,纹饰简单,手法简练,刀工刚 劲有力。
战国玉器新增了许多种类,如玉带钩、玉玺。动物纹 饰有实感、动感。玉璧纹饰繁_多变,有全谷纹、乳丁纹, 或龙纹与谷纹、鸟纹与谷纹相结合。碾雕技术达到一个新 的水平,镂空雕技术被广泛应用,连锁玉器也很流行。
汉代玉器是我国玉器发展史上又一高峰,器形有礼 仪上用的璧、圭、琮、半璧之璜和半圭之璋,合称五端。后 又加上一种琥,合称云瑞。其次为葬玉,如金镂玉衣,另一 组葬玉是九窍塞、耳塞、鼻塞、口塞、肛门塞、眼盖、生殖器 盖。第三类是常见的装饰品,分随身装饰与实用器两种。 随身装饰物主要是佩玉、与前代有所区别的是这种佩玉 是由多种不同种类的玉佩和璜、璧、珑、串珠等组成,称为 组佩,另外还有玉耳饰,玉印等。
魏晋至隋的玉器不如以前各代辉煌,不太为收藏家 重视,但因其少,一经发现,也十分珍贵。
唐宋两代,玉器作品多为圆雕,尤应注意的是佛像的 出现。宋代玉雕人物、鸟兽、瓶炉等器特别注重造型,雕琢 工艺与周汉不相上下,唯花纹稍逊。与当时崇古风相适 应,玉器花纹多仿古铜器,选料亦十分考究,多喜用黄玉, 白玉泛青色,雕琢精美,形态逼真。
元明两代,一改几千年“小玉”传统,雕出气势宏大的 大件玉器,今存北京北海公园团城上的玉瓮即其代表作。 明代玉器喜用青色玉料,花纹以勾花和勾撤花较为常见。 工虽嫌粗,但人物、动物都很有精神,
清代选择玉料最精,玉器品种尤多,纹饰繁缛,做工 精良。“山子”的雕琢为清代的一大特点。清初受战争影 响,玉器业凋零,经康熙几十年太平,渐复元气,乾隆一
朝,社会安宁,经济发达,加之乾隆本人喜玉,故玉器业又 兴旺起来,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水平。现存清代玉 器,以乾隆一朝精品最多。